屏幕越来越大,硬件功能也越来越多,然而,所有功能都要堆砌在屏幕上交给用户选择吗?更进一步,未来汽车里,真的只剩下屏幕吗?未来的交互体验会是怎样的?
8月26日,仙豆智能公开课以《消失的按钮和进击的大屏》为主题,邀请业内专家共话智能座舱时代交互。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一个新的答案:智能座舱的未来,或属于数据驱动下的无屏交互。“无屏交互”是车机基于数据对用户进行智能提醒、推荐、甚至自动操作,可以减少用户繁琐的交互,降低对屏幕和按键的依赖。
多模交互亟待化繁为简
特斯拉之后,汽车产业刮起了“最炫大屏风”。更有甚者,将原有仪表屏和中控屏合二为一,用一整块大屏满足用户所有交互需求,将这种趋势演绎到了极致。
随着触控大屏日渐崛起,语音交互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各级别车型上。尽管语音的应用愈发广泛,但仍有很多痛点需解决。
小米人工智能部设计总监刘静表示,现阶段车载语音的交互能够帮用户快速完成一些任务和需求,但在识别率、反应速度、语义理解、离线服务、使用指引等方面仍需提高和细化。车载语音的主动交互能力还需要加强。
语音之外,触控、手势、眼球追踪等多模交互雏形开始显现。对车企来说,用户需求的激增导致功能被不断堆砌。但功能越多的背后,用户需求也变得更加随性,HMI设计也将变得异常复杂。
仙豆智能用户体验设计专家于吉良表示,如何化繁为简,考验着车机交互和设计能力。仙豆打造了“服务即桌面”的产品理念,通过小窗口、多任务、快触达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易上手的交互体验,实现盲操。
多种生态功能同一系统实现
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研究与项目负责人龚在研认为,中国企业在智能座舱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但是创新有余,章法不足。短期内,座舱屏幕仍会变大变多,但屏内的氛围比内容更加重要。
他说,智能座舱人机交互非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功能罗列,当车辆有了越来越多功能,需要把它们一个一个呈现给用户;其次是多感观交互,再次是信任感建立,最后是想我所想的无感沟通,即最好的设计就是没有设计,让你感受不到的这种设计。
正是因为功能越来越多,会出现了非常密集的按键,1.0时代正如诺基亚塞班系统时代的智能手机,手机有彩色大屏、音乐、拍照等等各种功能,支持3G网络或者一些非常丰富的信息可以实现交流。
2.0时代是多模态的交互,车内会出现更大尺寸的触摸屏,像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S可以达到多模态程度,这个时候大家所使用的不仅仅是触摸屏或者是按键这一种交互的形式,语音交互也是这个时代开始出现,并且逐渐成为车内一个非常重要的交互方式。
龚在研认为,未来将是多场景的生态系统,“当我想开车停车或者想加油、餐馆吃饭提前订餐,各种生态功能是可以通过车内系统或车内系统与手机系统相互结合来实现,包括在线升级”。
基于数据驱动推出合适的界面
参会专家认为,汽车越智能化,交互就会变得越简单。未来,汽车内饰和座舱布局将发生变化。刘静表示,科技发展推动交互方式呈现多样化和智能化。但考虑到人的习惯延续性还是有必要保留少数,如按键这样与人直接接触的互动方式。因此车载座舱还会有少量按钮持续存在的必要。
龚在研则认为,未来按钮不会消失,会以更加简单化、集成化、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大屏将从简单的点触到智能推荐进化。
“最好的交互,UI表面上的界面没有了,背后是基于数据驱动的AIUI。”于吉良认为,轻打扰,即来即走才是最好的AIUI。
【记者】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app官网 » 车内“大屏当道”?仙豆智能提出“无屏交互”构想